时间:2025-05-08
来源:党委统战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艺术实践中心 作者:魏兵兵、陈峰、亓梦婕
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暨“音乐厅里的思政课”
时间:2025-05-08
来源:党委统战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艺术实践中心 作者:魏兵兵、陈峰、亓梦婕
在“5·6民族团结日”来临之际,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师生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5月6日晚,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在国音堂音乐厅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暨“音乐厅里的思政课”。本次活动以跨越地域与民族的音乐语言为纽带,将中华文化的多元之美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
中央民族歌舞团书记张庆安,中国民族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志伟,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副司长左尚武,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斌,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一处处长沙海涛,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主任高欣,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党委副书记刘宇、副院长吴志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嫄出席。
本次活动由学校党委统战部、艺术实践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承办,各院系党组织、新山歌社协办。声乐歌剧系副教授郭震担任导演,声乐歌剧系教授张天彤担任教育实践活动导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陈峰担任“音乐厅里的思政课”主讲,声乐歌剧系教师邓垚、管弦系教师李田以及钢琴系学生担任艺术指导。来自国家民委、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民族报社、中国新闻报、中国妇女英文刊、中华民族博物院的嘉宾和兄弟院校党委统战部干部,以及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二级党组织书记、院系副书记、大一大二学生共500余人一同观演。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中,陈峰老师讲到,在中华民族漫长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儿女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中国音乐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此次活动,来自汉族、满族、水族、回族、苗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哈萨克族、羌族、藏族、维吾尔族、白族、土家族等15个民族的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台演绎民族经典音乐作品,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演出作品既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诠释着呼唤民族团结、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国音担当。
张天彤教授为现场观众讲解了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以及我校招收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的情况。我校自2009年起面向全国推出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为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满族、回族、土家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彝族、壮族、水族等民族培养硕士生300余人、博士生60余人,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文化繁荣贡献了国音人的担当。演出过程中,张天彤教授和陈峰老师穿插讲解了每首作品所属民族的基本情况、编创特点、音乐风格,以及作品创作表达的文化价值等,引导各族师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教育实践活动由歌曲《芦笙场上》热烈启幕,学生们身着民族服饰闪亮登场。这首乐曲是根据苗族民歌曲调改编创作而成,在声乐歌剧系董华教授的指导下,这首由苗族飞歌曲调演化而来的声乐作品,以苗族传统衬词“啰喂”构建起立体的复调织体,在钢琴灵动的琶音与芦笙苍凉的泛音交织中,构筑出层次分明的音画空间。
《咕噜山歌》是根据贵州布依族传统山歌《久不唱歌忘记歌》改编而成。杨西音子(水族)、王雅洁(回族)两位在读声乐博士用方言演唱,歌中多处使用富有地方语言特点的衬词,如“咕噜噜”“尖噜噜”“嘎啦啦子”等,使其演唱灵动、风趣,富有地方特色和舞台表现力。
彝族风格音乐《撵云》是一首原创作品,乐曲以云朵为意象,承载彝族的“山魂水魄”文化基因,将个体的民族记忆融入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整体认知中。这首作品由国乐系葛詠教授指导的学生团队演奏,通过使用改良后的彝族四弦琴与琵琶四重奏融合,既体现了彝族四弦琴的独特音色,又恰到好处地与琵琶音色融为一体,有着戏剧性的张力。
白族民歌《苍山歌声永不落》由声乐歌剧系赵云红教授(白族)带领她的学生们共同展示。该曲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是继《蝴蝶泉边》等歌曲后极具盛名的大理白族风格声乐作品,既保留了白族的音乐风格,又在长期与汉族、彝族等民族的交往中吸收多元元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赵云红教授带领学生以深情地演唱,通过细腻的声部处理,表现出白族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
国乐学生演奏的器乐作品《同心圆》,充分展示了现代芦笙的独特音色和音乐表现力。该曲在编曲上借鉴了侗族大歌的复调思维、彝族月琴的节奏型,形成“一笙领奏、众笙和鸣”的立体声场。演奏者们通过气息的控制产生多样的音色对比,结合芦笙舞的身体律动,使现场表演极富感染力。
《壮族敬酒歌》是一首饱有广西壮族酒俗仪式感的创作作品。歌曲创作借鉴了壮族传统酒歌原有的多声部结构,以“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演绎。由中国乐派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2024级博士后李清影(壮族)担任领唱,声歌系2024级本科班全体学生集体登台亮相。在硕士研究生梁浩峰指挥下,将三面大鼓与钢琴伴奏有机融合,领唱与合唱层层递进,旋律与律动高度融合,唱到尾声结束句,前排歌者还向观众席抛出了绣球,将音乐会推向了一个中场高潮。
《同心筑梦:我们的田野巡音记》展示了田野采风调研的学术意义和人文关怀。由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向的硕士生张炜悦、博士生张启予(达斡尔族),结合现场播放的田野采风视频,向观众讲述了他们在导师张天彤教授带领下从事田野调查工作的心路历程,与大家分享了他们是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又邀请导师张天彤教授一道汇报演唱了他们从田野中学唱的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传统民歌。马头琴的旋律悠远深情,师生们同台载歌载舞,既突显了学科特色,又生动真实地反映出我校少数民族音乐理论人才的培养过程。
由声歌系多位蒙古族学生演唱的歌曲《我的草原》,结合了蒙古族传统旋律音调和现代创作技法,带领观众感受到无边无际、与天际相接的草原所承载的深情厚意与大爱无疆。该节目特邀了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族学生参演,最具民族特色的呼麦、马头琴与图瓦鼓的演奏和合唱共同描绘出草原的辽阔与蒙古族人民游牧生活的画卷。
蒙古族风格器乐曲《战马奔腾》是为钢琴与二胡创作的作品,由国乐系青年教师王啸带领她的学生们演奏。作品创造性地以汉族二胡的弓弦演绎蒙古族的战马,奔驰在草原辽阔天地间的恢宏气势,再现戍边豪情。演奏者以丰富细腻的表演诠释速度与力量的对抗,钢琴与二胡交相呼应,将士的豪迈与乡愁尽诉弦间。
《红太阳照边疆》特邀中央民族歌舞团朝鲜族青年歌唱家卞英花演唱。这首歌曲将民族语言与国家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民歌“情歌”“劳动歌”的范畴,创造出属于中国朝鲜族的“红色民歌”新类型。该作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继承了朝鲜族民谣特有的长短节奏,卞英花老师运用传统“弄音”技巧演唱,完美表达了朝鲜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根据塔吉克族民歌改编的小提琴与钢琴重奏曲,演绎的是中华民族关于生命、爱情与家国的共同哲思。旋律柔美的小提琴声部在不同的乐句之间交替演奏,在高低声部之间形成了具有空间想象力的对话。在节奏律动中,小提琴与钢琴声部呈现出塔吉克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生动鲜活的生命力。
《玛依拉变奏曲》是我校艺术实践中心副主任、作曲系教授胡廷江根据哈萨克族民歌改编创作的一首歌曲,用小合唱的形式创造性地描绘出游牧民族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眷恋。声乐歌剧系戴滨教授指导的“戴上金花”组合演唱欢快动人,在领唱与合唱声部的交替中完美演绎出各声部间的平衡与融合。多年来,戴滨教授带领学生共同打造了“梅兰竹菊·音画乐间”系列音乐会品牌,在国内外举办了二十多场音乐会,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哈萨克族民歌《金色的阿勒泰》、羌族酒歌《清凉凉的砸酒》、藏族民歌《康巴酒歌》和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组成了一首联唱。演唱者均为学校培养的哈萨克族、羌族、藏族、维吾尔族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她们轮番献唱,以歌声和舞蹈表现出少数民族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壮美风光的描绘,展现出热情率真的民族性格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学校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成果展示。
最后,全体演员共同上台合唱《同心共筑中国梦》,气氛热烈,掀起本场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潮。全体演员身着民族盛装,苗银叮当、藏袍翻飞,在欢乐的歌声中呈现出鲜活的视听画面,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图腾巍然矗立,观众席掌声雷动,鲜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凝聚力。
本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以文化认同凝聚精神力量,以艺术创新激发时代担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载体,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彰显了中国音乐学院作为民族音乐教育高地的责任担当。通过音乐这一世界语言,创作者与表演者将民族团结的宏大叙事转化为直抵人心的情感共鸣,传递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和谐之美。以乐化人,舞台上的每一次合奏、每一段吟唱,都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创作更多饱含民族团结深情、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音乐作品,把多元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化作动人旋律与精彩表演,打造具有国音特色的统战品牌,奏响新时代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华彩乐章。
参演学生感受:
2023级国乐系本科生朱佳妮 :作为一名国乐系二胡专业的学子,在演绎蒙古族乐曲《战马奔腾》时,我深深感受到音乐超越了民族的心灵共鸣。当弓弦间奔腾出激昂旋律,仿佛看到草原上驰骋的骏马,触摸到蒙古族同胞豪迈的精神图腾。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深入钻研蒙古族音乐的精髓。通过二胡特有的滑音、抛弓等技法,配合模仿马嘶声、马蹄声的特殊演奏技巧,让这件汉族传统乐器焕发出草原音乐独有的生命力。每一次运弓,都是对蒙古族文化的致敬。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动人故事。音乐无界,大爱无疆。作为新时代的国乐传承者,我们不仅以追求技艺的臻境为己任,更要以音乐为纽带,在艺术的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华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观演学生感受:
2024级国乐系本科生张敬然:作为国乐系学生观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我深刻感受到民族音乐对凝聚文化认同的独特力量。舞台上,马头琴的悠扬、芦笙的灵动、二胡的深情交织共鸣,多元民族乐器在旋律对话中彼此交融,恰似各民族在历史长河里血脉相连的文化图景。我们以乐为媒,将维吾尔族的欢腾、蒙古族的辽阔、苗族的清越编织成中华美学的经纬,用五声调式演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意。这场演出让我体悟到,国乐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也更让我意识到,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用专业能力守护民族音乐瑰宝,更要用音符打破文化隔阂,让多元的民族艺术在交流互鉴中凝聚力量,以音乐为桥梁,在演奏与创作中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彩旋律。
2024级音乐学系本科生张佳煜: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我体会到了这场演出中各民族音乐特色的交融。在布依族《咕噜山歌》中,方言“咕噜噜”衬词活泼俏皮,独具布依族特色;卞英花老师演唱的《红太阳照边疆》,以朝鲜族音乐明快韵律,传递对党的深情礼赞;《我的草原》由我校声歌系蒙古族学生演唱,并特邀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族学生参演。歌曲以悠扬旋律勾勒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蒙古族独特的呼麦传递出草原与天相接”的广阔无垠之感。各民族音乐的调式、节奏、表现手法虽各具千秋,却在舞台上凝成和谐整体,恰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此的观演让我深刻体悟到,音乐是民族情感联结、文化认同构建的桥梁,激励着我们以专业力量传承民族音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级音乐学系本科生石兆鹏:这次活动最具特色的一点就是来自祖国各地各族同学们,在国音的舞台上唱响同一首歌。参演的同学和老师们演唱不同民族的山歌、小调、号子,展现出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丰富了我们对各民族风俗、文化的了解,也展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音乐学系的学长在老师的带领下时隔多年再度前往鄂温克族老乡家中拜访学习的经历,不仅展示了田野工作的方式,更展现了音乐学者与不同民族受访者之间,通过文化交流建立起来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