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2
来源:作曲系 作者:李凯 摄影:宋嘉宁、王亚明
作曲系举办作曲家系列讲座“《焚琴》创作漫谈”
时间:2021-04-12
来源:作曲系 作者:李凯 摄影:宋嘉宁、王亚明
4月9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家讲坛”和中国当代作品研究课程联合举办的“作曲家系列讲座”在教学楼701教室举行并于线上同步直播。第一讲是由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为杰为大家带来的“《焚琴》创作漫谈”。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由作曲系曲式与作品分析教研室主任赵冬梅教授主持。
中国当代作品研究课程系列讲座是基于作曲系研究生必修课程《中国当代作品研究》而开办的,旨在让学生能有机会在课堂中与中国当代作曲家面对面交流,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了解学术与音乐创作的前沿动态。
《焚琴》这部作品是高为杰教授受国乐系张维良教授委托,为系列音乐会《五行》之《薪火相传》而创,为怀念青城派古琴名家侯作吾先生。高为杰教授介绍到,《焚琴》这部作品呈现为再现三部性曲式,由于前后两段的材料布局为对称关系,从而使三部性呈镜像结构特征。在作品两端部分他使用了自己首创的“数控支声”作曲法,即先创作一个绝对旋律(absolute melody)式的“母旋律”,随后以这个有限的几个音的“母旋律”音列的重复,用支声手法在这些音上按一定的节律拉出旋律(非主题)分配给不同乐器,虽然形成多声线条,但本质上是单声音乐。《焚琴》的“母旋律”共17个音,但其原型实际上是9个音,紧接是以第9个音为轴的逆行倒影,随之再逆行重复回到开端而进行循环。但每一轮循环重复都把开头的音切去一个,暗示琴被一点一点地焚烧。再现部的音列是整个首部的逆行,表达琴可以还原“复活”以及音乐不会磨灭的愿望。作品中部则是引用古琴曲《高山》与《流水》片段的拼贴,使人联想起钟子期俞伯牙对琴的故事,乐器也从原先的多声部布局转为两件乐器间的重奏。高为杰教授特别提到,在作品的尾声他让古琴最低五根弦逐一弹响后“松弦”,造成一种琴声“垮塌”的特殊效果,仿佛是琴的哀叹。
高为杰教授从事教学工作至今已有61年,从未停止过音乐创作的脚步。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高为杰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他在音乐创作中最新的探索与成果,并表示音乐创作应该客观审视自己的音乐作品,才能不断提高。他新颖的作曲方式为大家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其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更加激励作曲系师生乃至全校师生坚持创作、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