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7
来源:图书馆 作者:黄司祺 摄影 李佳耕
中国音乐学院召开2020第九届全国乐器学研讨会
时间:2020-12-17
来源:图书馆 作者:黄司祺 摄影 李佳耕
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承办的“2020第九届全国乐器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为了强调学术的权威性、严谨性与共享性,会议全程由中国知网独家直播。
参与本次会议的学术代表分别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及全国各地高校、艺术研究院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学术杂志编辑部等研究机构,乐器制作、音乐教育等领域企业。此外,有七千余人通过中国知网直播平台观看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付晓东教授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教授、赵晓楠教授、中国乐派研究院院长刘嵘教授、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院长毕明辉教授相继致辞。
此次会议伴随着中国音乐学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大会暨“五院一地”授牌仪式同期召开。付晓东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旨,表示希望此次会议为中国音乐学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添砖助力。他指出,乐由器而生、器籍乐而成,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和测量分析的手段,来洞察与阐释华夏乐器的材质工艺、形制技法,是打造中国乐派学理与学缘的必由之路。此外,他还介绍了本届乐器学研讨会是自2012首届召开以来收到投稿最多的一次学术盛宴。
12日上午,研讨会进行了第一单元“乐器声学”的主题宣讲。付晓东教授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中西管弦乐器声学特征比较研究》的项目成果,对民族管弦乐音响“尖、扁、杂、吵”的主观听感作出了定量化的探讨,并将之应用到了配器、乐器制作与改良等领域。这是首次以定量研究方法对民族管弦乐音响所作出的研究成果。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教授对世界上“棒振动、管振动、棒-管组合振动”的各民族乐器进行了系统的展示,并揭示了三类振动模式的声学原理,启发了原生乐器传播、乐器创新等论题的思考。浙江职业艺术学院饶文心教授以时间、空间线索交叉,辅以世界各地地图,宏观而细微地介绍了各类乐器的地域分布与策动方式。其他五位专家也相继从计算音乐学、古代声学史、昆曲主奏乐器声学、钟楼声效应、世界乐器声学等方面进行了发言。
12日下午,在研讨会第二单元“乐器创新与线上教学”与“乐器博物馆建设”论题中,十位专家相继发言。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教授以乐器陪练App为侧重点,考察了乐器线上教学这一高速发展领域,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中国音乐学院教育教学中心主任黄虎教授指出:“高校的音乐博物馆,应在‘音乐器物研究’上有所发力,并全方位嵌入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来”。中国音乐学院乐器科郝贺老师以及来自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南京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的博物馆、乐器所的研究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建馆经验,介绍了不同机构性质主导的博物馆的藏品种类、运行方式与人员构成。
随后的圆桌会议,围绕“智慧型乐器博物馆建设”话题展开讨论。付晓东教授介绍了中国乐派智慧型乐器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与前期准备工作,指出乐器博物馆应具备“格物致知”“科学探索”与“创意孵化”的三个递进功能;并计划将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以“馆际互借”的共享模式推广至国内各大音乐与乐器博物馆中,以“馆藏互展”的轮值方式将藏品的价值最大化。韩宝强教授回顾了从设计一幅多媒体中国乐器生态地图到建设智慧型乐器博物馆的历程,表示智慧型功能的嵌入,描绘了未来博物馆的建设蓝图。应有勤教授希望将“关在笼子里”博物馆乐器释放出来,建设新型乐器博物馆。桑海波副教授谈到,博物馆建成后,应当不仅对学者开放,也要对北京市民开放、向全球开放。与会代表也纷纷对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乐器博物馆投以高度关注,并期待早日落成。
13日上午,在第三单元“乐器材料与工艺、多元讨论”论题中,十一位专家学者相继针对乐器改良中的材料与工艺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为发展中国民族乐器出谋划策。
13日下午,研讨会鉴于吸引了全国高校的本硕博学子积极投稿,特设第四单元“学子论坛”。九位学生代表相继以乐器学、音乐声学、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传统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乐器表演等专业视角,分享学习心得与研究成果。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付晓东教授总结到,本届研讨会首次加入了乐器博物、乐器线上教学等研讨主题,以“科技”引领了创新方向;同时,为专家学者搭建起一个互通互补、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平台,便于大家进一步展开深入交流,碰撞思维,诞生灵感。希望乐器学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国家一流学科添砖加瓦。